正如王允所料。“四镇分歧授”,唯授刘表镇南;“骠骑不称大”,只因董重无功。
桓典欣喜道:“蓟王天生,和合向化,兼容并包。诸子百家,揆叙万类,立大儒学。而《荀子》,乃大儒学之基也。荀卿(荀子)传家颍阴,除荀彧独留关东,荀氏举家北上。荀氏后辈,或入五学,或为博士。更加慈明无双,为万石国老。荀攸为蓟国谋主。荀氏六长,皆为千石城令。满门俊彦,与郑门后辈,毗邻而居。以荀氏八龙之慈明无双为首,蓟人称荀氏之学,为‘明学’,又尊‘家学’。言指,家承荀子之学也。今‘明学’渐与‘郑学’并立。试想,荀彧为人,太师焉能不坚信。”
稍后,天子言道:“《管子》曰:‘举兵之日而境内贫,战不必胜,胜则多死,得地而国败:此四者,用兵之祸者也。’今,关东初定,群雄未附。放滥兵权,取祸之道。当缓图之。”
“唉——”伏完扼腕。
“只因,计出荀文若。”桓典一语中的。
及黄巾贼起滎阳,桓典奉使督军。贼破,还,以牾寺人,赏不可(因逆寺人不得封赏)。在御史七年不调,后出为冀州牧。蓟王又举为司隶校尉。待王允总朝政,拜为尚书令。执掌中台。
“未可知也。”桓典答曰。
翌日上朝,二人抖擞精力。与曹氏朋党,唇枪舌剑,据理力图。得太傅杨彪,循循善诱。董侯正襟端坐,作壁上观。不置一语。
“太保言之有理。”董侯悄悄点头:“命镇南将军,择日击交(州)。”
果不其然。闻“血战未捷”,伏完心中一声嘲笑。正欲进言抗辩。
桓典,字公雅,谯国龙亢人,太傅桓焉之孙。复传家业,以《尚书》传授颍川,门徒数百人。举孝廉为郎。居无几,会沛相王吉以罪被诛,故交亲戚莫敢至者。桓典独弃官,收敛归葬,服丧三年,负土成坟,为立祠堂,尽礼而去。受辟司徒袁隗府,举高第,拜侍御史。是时,寺人秉权,桓典在朝,无所躲避。常乘骢马,京师畏惮,为之语曰:“行行且止,避骢马御史。”
谓豪杰相契。同为王佐才器。王允对荀彧,信赖有加。
曹氏父子,出身寺人之家。虽党人与寺人之争,因黄门式微,朝廷东迁,无疾而终。然王曹党争,何尝不是党宦之争,死灰复燃。今汉朝堂,乃寺人擅权与外戚专政,瓜代政权。
说者偶然,听者成心。
荀彧佐曹,变态则妖。
董重心中挫败,可想而知。暗恨王党横生枝节,更恨曹党言而无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