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章 论语述而(2)[第2页/共4页]

④泰:这里是豪侈的意义。

【译文】

①二三子:这里指孔子的门生们。

①桓魋:魋,音tuí,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——司马,是宋桓公的后代。

本章里,孔子提出对本身所不知的东西,应当多闻、多见,尽力学习,反对那种本来甚么都不懂,却在那边平空缔造的做法。这是他对本身的要求,同时也要求他的门生如许去做。

①纲:大绳。这里作动词用。在水面上拉一根大绳,在大绳上系很多鱼钩来垂钓,叫纲。

7.25 子以四教:文①、行②、忠③、信④。

【评析】

④洁己:洁身自好,尽力涵养,成为有德之人。

③宿:指归巢歇宿的鸟儿。

③忠:尽己之谓忠,对人经心极力的意义。

7.27 子钓而不纲①,弋②不射宿③。

【评析】

①文:文献、古籍等。

①互乡:地名,详细地点已无可考。

【原文】

孔子的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这句话,遭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死力赞美。他谦虚向别人学习的精力非常宝贵,但更宝贵的是,他不但要以善者为师,并且以不善者为师,这此中包含有深切的哲理。他的这段话,对于指导我们办事待人、修身养性、增加知识,都是无益的。

7.22 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

【评析】

【译文】

7.23 子曰:“天生德于予,桓魋①其如予何?”

孔子说:“贤人我是不成能看到了,能看到君子,这便能够了。”孔子又说:“善人我不成能看到了,能见到始终如一(保持好的品德的)人,这也便能够了。没有却假装有,空虚却假装充分,贫困却假装充足,如许的人是难于有恒心(保持好的品德)的。”

公元前492年,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颠末宋国。桓魋传闻今后,带兵要去害孔子。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周礼的典礼,桓魋砍倒大树,并且要杀孔子,孔子赶紧在门生庇护下,分开了宋国,在逃窜途中,他说了这句话。他以为,本身是有仁德的人,并且是上天把仁德付与了他,以是桓魋对他是无可何如的。

Tip:拒接垃圾,只做精品。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。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