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地理志》曰:洛出冢岭山。《山海经》曰:出上洛西山;又曰:讙举之山,洛水出焉。东与丹水合,水出西北竹山,东南流注于洛。洛水又东,尸水注之。

洛水又东迳计素渚,中朝时,百国贡计所顿,故渚得其名。又直偃师故县南,与缑氏分水。又东,休水自南注之。其水导源少室山,西流迳穴山南,而北与少室山川合。水出少室北溪,西南流,注休水。休水又左,会南溪水,水发大穴南山,北流入休水。休水又西南北屈,潜流地下,其故渎北屈出峡,谓之大穴口。

是二水东入令媛渠,故渎存焉。

东北流注于洛。洛水又东,迳熊耳山北。《禹贡》所谓导洛自熊耳。《博物志》曰:洛出熊耳,盖开其源者是也。

又东北过宜阳县南。

戴延之《西征记》谓之八关泽,即《经》所谓散关。鄣自南山,横洛水,北属于河,皆关塞也,即杨仆家僮所筑矣。惠水出白石山之阳,东南流,与瞻水合,水东出娄涿之山,而南流,入惠水。惠水又东南,谢水北出瞻诸之山。东南流,又有交触之水,北出廆山,南流俱合惠水。惠水又南流迳关城北,二十里者也。其城西梗阻垣,东枕惠水。灵帝中平元年,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,将五营士屯都亭,置函谷、广城、伊阙、大谷、轘辕、旋门、小平津、孟津等八关,都尉官治此,函谷为之首,在八关之限,故世人总其统目,有八关之名矣。其水又南流,入于洛水。《山海经》曰:白石之山,惠水出其阳,而南流注于洛。谓是水也。

又东过阳市邑南,又东北,过于父邑之南。

城西有坞水,出北四里,山上原高二十五丈,故黾池县治。南对金门坞,水南五里,旧宜阳县治也。洛水右会金门溪水,水南出金门山,北迳金门坞西,北流入于洛。洛水又东合款水,有二源并发,两川迳引,谓之大款水也。合而东南,入于洛。洛水又东,黍良谷水入焉。水南出金门山。《开山图》曰:山出多重,固在韩。建武二年,强弩大将军陈俊转击金门、白马,皆破之,即此也。而东北流,注於洛。洛水又东,左合北溪,南流入于洛也。

洛水出京兆上洛县讙举山。

太阴谷水,南出太阴溪,北流注于洛。洛水又东,白马溪水出宜阳山,涧有大石,厥状似马,故溪涧以物色受名也。溪水东北流,注于洛。洛水又东,有昌涧水注之,水出西北宜阳山,而东南流,迳宜阳故郡南,旧阳市邑也。故洛阳都典农治此,后改成郡。其水又南,注于洛。洛水又东,迳一全坞南,城在川北原上,高二十丈,南北东三箱,天险峭绝,惟筑西面,即为全固,一全之名,起因而矣。刘曜之将攻河南也,晋将军魏该奔于此,故于父邑也。洛水又东,合杜阳涧水,水出西北杜阳溪,东南迳一全坞东,与槃谷水合,乱流东南入洛。洛水又东,渠谷水出宜阳县南女几山,东北流,迳云中坞,左上迢遰层峻,流烟半垂,缨带山阜,故坞受其名。渠谷水又东北,入洛水。臧荥绪《晋书》称:孙登尝经宜阳山,作炭人见之,与语,登不该。作炭者觉其情神非常,咸共传说。太祖闻之,使阮籍往观,与语,亦不该。籍因大啸。登笑曰:复作向声。又为啸,求与俱出,登不肯。籍因别去。登上峰,行且啸,如箫韶笙簧之音,声振山谷。籍怪而问作炭人,作炭人曰:故是向人声。籍更求之,不知所止。推问久之,乃知姓名。余按孙绰之叙《高士传》言在苏门山,又别作《登传》孙盛《魏春秋》亦言在苏门山,又不列姓名。阮嗣宗感之,著《大人先生论》,言吾不知其人。既神游得意,不与物交,阮氏尚不能动其英操,复不识何人而能得其姓名。

Tip:拒接垃圾,只做精品。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。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