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媳妇,你有了这胎,倒比畴前笨了好些。”张硕嘲笑她一句,倒是欣喜之举,“我们家用不着焦急,粮食我们不缺,银钱我们不短,不杀猪我们也能舒舒畅服过一辈子,恰好你快生了,我在家多陪陪你。再说,客岁秋收几近是颗粒无收,又经了一年的战乱,虽说粮价因朝廷按捺而不上涨,但豢养牲口家禽的人家少了七八成,买卖并不好做,过两年再说。”
周家那点事,早在周举人落第后派人探听清楚了。
她猜得没错,县太爷谭吉就是如此筹算,哪怕是部分,他也不想让周举人触及半分,如果本身断案周举人俄然替人讨情,不管承诺不承诺,本身总会很难堪,是以,周举人谋官之事一向在拖着,乃至不想让周告发酬官。
周家在大青山村的老宅非常狭小,难以容身,早就搬到城里去住了。
他本来是江南人士,又出身大师,动静通达,对于战乱期间江南的环境非常体味,传闻客岁取中的举人整齐不齐,周举人返来后他细心考校过,大失所望,天然不敢重用,一点金银财物外加买返来的美人,立即摸索出了周举人的本性。
老张摆了摆手,神采逐步平和,道:“壮壮娘,和你有甚么相干?你莫如此说。离了周家,本来就是男婚女嫁各不相干,遵还是理,谁管谁嫁娶?别人家几时因媳妇再嫁就去寻其倒霉?带着孩子再嫁也大有人在,没见哪个前夫的家人无缘无端地闹上门。亏姓周的还是个读书人,做事竟比不得目不识丁的平常百姓。”
三堂叔点头道:“俺家本来筹算把家里的几亩地托到周举人名下,来年好减免些税务,现在瞧来竟是不必了,欺负俺老张家,俺干啥给他送粮食?”把地亩托到周举人名下,周家拿一半抽成,不然周举人才不会帮人挂名减税。
谭吉之父是户部尚书,掌管朝廷的赋税税收等物,他对这方面非常灵敏,周举人帮人制止重税,大到城中富贾,小到村中贫户,挂在名下的地亩已逾百畦,府城、县城之店铺已稀有十间,粗粗一算,县衙来岁所收之税立减很多,一亩七分税银,减税四分二,百畦一季便是减了二百一十两的税,一年两季为四百二十两。
秀姑想了想,不肯定隧道:“要么是县太爷不想让他触及衙门里的事件,要么就是他现在日子过得舒坦,不想去做这些劳心劳力的事情。”不知为何,她就是感觉是前者,县太爷以爱妾相赠,较着想让周举人沉湎于和顺乡啊。周举人考科举本身就是为了名利,为了出人头地,他好不轻易考上了举人,不成能情愿放弃举人能够获得的一些权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