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六十四章 论诗(下)[第2页/共2页]

“这位年青人说得不错,既然姑苏可代表苏杭,当然也便能够代表江南了。”老者持续说道。

“且慢,这位年青人,固然你说的有必然事理,但仅凭一首民歌,就鉴定姑苏能够代替江南,还是有些牵强,何况,很多民歌的歌词常常不是很松散的。”中年人说道。

“小妮说的有事理,其实在很多闻名的古诗中,反复的征象是很多的,刚才这位年青人已经列举了一些,如一岁一枯荣、一寸相思一寸灰等,如许的反复,不但没有影响全诗的格律要乞降意境,反而使的这些诗作的意境更深,更美,更有传染力。常言说得好,长江后浪推前浪,江山代有能人出,我说玛莉,这些青年诗才的呈现,但是我们诗坛值得大喜大贺的事情啊?”老者感慨道。

“不瞒小妮妹子,我不但没有上过甚么中文系,也没有在海内上过大学,如果说我在诗词歌赋上另有点小小成绩的话,靠的是小时候,被爷爷*着读了很多古书、古诗的成果。”张铮说道。

“我同意这位年青人的定见,姑苏固然是姑苏的别称,但也经常被一些文人骚人用来称作江南的。”中年妇女说道。

“大师看到了吗?这里的姑苏风景,并不是特指姑苏风景,而是指苏杭两处的风景,也就是说,‘姑苏’一词,是能够用来表示姑苏以外的江南的其他处所。”张铮说道。

“哦,你的这类环境,应当属于家学了,也能够了解为自学成才吧。你年纪悄悄,对中原的诗词歌赋就有这类不俗的见地,让小妹这理科傻妞也不得不平气了。”王小妮说道。

Tip:拒接垃圾,只做精品。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。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