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座叫孟溪山,千峰迭嶂,万壑峥嵘。一座叫韦羌山,沟谷交叉,古木森森。两座山上都有蘑菇。
陈仁玉说,浙江仙居是天子们指定进贡合蕈的处所,孟溪山也是稠膏蕈的独一出口地。仙居属于台州,合蕈原叫“台蕈”。人们从山中采摘了台蕈,交给处所官;处所官再打包,进贡给天子。打包时要贴标签,而卖力贴标签的公事员写字太草率,狗爬体的“台蕈”进贡上去,让天子当作了“合蕈”。因而,“台蕈”就改名改姓,变成“合蕈”了。再厥后,几十年如一日,一筐筐合蕈走下韦羌山,在山民家里晒干了,装运上船,沿永安溪逆流东下,由临海江入台州湾,再顺海路北上,过渔山岛、韭山岛、桃花岛,于杭州湾登岸,然后卸船装车,经钱塘驿传直送大内,在御厨房里变成一道道甘旨好菜,装进天子的肚子里。
合蕈、松蕈、稠膏蕈、栗殻蕈,宋朝人是这么喊的,严格地说,宋朝文人是这么喊的。实际上,合蕈另有个名字叫香菇,松蕈另有个名字叫口蘑,稠膏蕈另有个名字叫鸡腿蘑,至于栗殻蕈,恐怕除了仙居人谁也没见过什物,还需求我们展开设想的翅膀,用力猜一猜,猜一猜它现在的名字。
两浙东路有个台州府,台州府有个仙居县,仙居县内有两座山。
秋雨真的绵绵而至了,稠膏蕈的小伞遮得了秋雨,遮不住寒霜,一夜霜雪过,遍山绿叶凋,代之以稠膏蕈的是栗殻蕈。栗殻蕈也只能稍领风骚几十天,能够长盛不衰的还是松蕈。
闲话休提。且说陈仁玉的故乡仙居,地处亚热带,雨量丰沛,气候暖和,并且多山,对各种菌类植物的发展是极其无益的。陈仁玉曾经高傲地说,中国有几种蘑菇只要仙居才出产,像合蕈,他以为只要韦羌山产的才正宗;像稠膏蕈,他又以为只要孟溪山产的才正宗。他乃至进一步断言,天下之大,只要孟溪山才有稠膏蕈,别的处所都长不出来。这些话是带着非常高傲的语气说的,是以不大可靠。现在我们晓得,合蕈能够野生培养,遍天下都是;而稠膏蕈,曾经卑贱地长在黄河冲积扇平原的粪堆上,一点儿也不像拿架的模样,非要长到浙江仙居去不成。
这几味都是蘑菇,都是人们的口中珍味。稠膏蕈做汤是最美不过的了,洗去泥,开水锅里焯一下,加精盐,浇黄酒,小火慢炖,汤色清澈,温厚滑甘,味道不让山鸡炖莼菜。栗殻蕈合适炒食,菌丝粗韧,在油锅里多滑几次,加五味和汤料细煮,口感厚重而筋道。松蕈微腥,用盐水焯以去腥,或烫熟凉拌,或入锅清炒,或与小鸡同炖,或者放汤锅里提鲜,风味俱佳。而合蕈是独占鳌头的一个,或煮或炒,芳香神韵发于釡鬲,肥嫩,滑美,有营养,另有药用代价,菇中之王是它,山珍之王也是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