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1章 南察风波(三)[第1页/共6页]

可见直至弘治十年之时,大臣仍游离于京察以外,自陈仍不是京察的牢固程式,即便言官奏请,天子亦不予采取。到了正德四年时,才于行京察之圣旨中有明白之规定:“堂上官四品以上令自陈”。自此,四品以上官员于京察中停止自陈方为定制。

为自陈不职,乞赐免除以肃察典事。吏部咨,准吏部咨。该本部为遵旧例严考查以励庶官事,内开京官考查四品以上例该自陈,其各衙官员本部会同都察院考查,仍行南京一体查照实施等。

有明一朝的京察既分北察南察,又分四品以上自陈、五品以下堂审两类。也就是说,对于分歧品级的官员,其考查体例亦有不同。故时人称:“大臣与小臣分歧,出处进退自有法度”。

他这里就和此前诸位内阁辅臣的自陈不职疏有辨别了,内阁辅臣其“乞赐免除”的来由凡是会写做“清政本”。

此前多次说过,明朝宦海的特性,既有师生干系,又有乡党干系,到了现在乃至另有家数干系。王锡爵作为心学派的台柱之一,很多弟子安排在南京所管的衙门那是再普通不过了。

臣幼年德薄,才轻历浅,是以初任即为论劾。况臣所思所虑,今天下财赋皆系一农,实不当为二祖列宗本意,惟广纳商税以轻农赋,方为重农之所当为。此心此念,断不成易,故与同僚可贵一心。

“况臣所思所虑,今天下财赋皆系一农,实不当为二祖列宗本意,惟广纳商税以轻农赋,方为重农之所当为。此心此念,断不成易,故与同僚可贵一心。

甚么意义啊?你是在威胁皇上,在你和“同僚”之间做个挑选吗?

自陈有必然之挨次,掌察官员于堂审前自陈,按“先本部、都察院正堂,次左、右堂”的挨次停止。而其他官员多在堂审结束以火线行自陈,即所谓“考查后自陈,例先内阁,次各衙门二品堂上官,次三品、次四品”。

这也就是他了,碰到旁人捞了这么多的功绩,那还不得大书特书一番,恐怕天子健忘?

这个套路高务实就不能例外了,其起首申明天子对本身的“高天厚地之恩,莫知所报”,继而论及本身,“臣年仅二十有五矣,秉掌国财”;紧接着诉说本身“幼年德薄,才轻历浅,是以初任即为论劾”;而掉队行自陈,报告免除本身的意义在于“使中外知明廷肃典章,掌罔逸罚,所为砥砺臣工当不浅鲜矣。”至此自陈的核心内容便告结束。

Tip:拒接垃圾,只做精品。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。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