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光武帝即位,置大司徒官,卖力群众教养,掌礼节诸事。与太尉、司空共同会商天子交议的国政,定议后会衔上奏。

汉武帝废太尉设大司马,加于大将军、骠骑将军、车骑将军、卫将军之上。东汉光武帝又废大司马为太尉,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,即天下最高军事长官。东汉时太尉与司徒、司空并称三公。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减弱三公的权力,厥后三公几近无实权只是名誉的意味。东汉末年,三公(太尉、司徒、司空)已成为虚职,在三公以外另设大司马,大司马和大将军均位在三公之上,如刘虞、权臣李傕。三国期间,各国在三公以外另设大司马,普通由大将军升迁而来。如:魏国的大司马曹仁、曹休、曹真;蜀汉的的大司马蒋琬;吴国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、右大司马,普通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,如丁奉、吕岱、陆抗、施绩、朱然。

大司马

与西汉以太师、太傅、太保为上公分歧,东汉唯以太傅为上公,无太师、太保官。汉献帝时,董卓迁都长安,自任太师,位在太傅上。这是权臣擅权所为,身后即废。

太尉

建武二十七年(51年)改大司马为太尉。

太傅

东汉九卿均于官称上加“卿”字,如太常卿等,秩中二千石。除此以外,东汉九卿与西汉分歧者另有:1、光禄勋除西汉的五官中郎将、左中郎将、右中郎将、虎贲中郎将、羽林中郎将以外,增置东中郎将、北中郎将、西中郎将、南中郎将。2、少府尚书改称尚书台,由西汉的常侍曹、二千石曹、民曹、主客曹改成六曹:改常侍曹为吏曹,增三公曹,将主客曹分为南主客曹与北主客曹。尚书台增设摆布丞二人,诸曹侍郎各六人,令史诸曹各三人,事件繁剧的曹增令史各三人。尚书台构造较西汉尚书要首要、庞大的多。

汉光武帝即位,置大司马官,卖力全**官的考核,每岁末,评定等次,上奏天子,作为军官升迁、降调的根据,当时有大司马吴汉。

参考:《后汉书·百官一》云:“掌水土事。凡营城起邑,浚沟洫、修坟防之事,则议其利,建其功。凡四方水土功课,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奖惩。”

参考:《后汉书·百官一》太尉条原注:“掌四方兵事功课,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奖惩。”

建武二十七年(公元51年)去“大”,称“司空”。汉献帝建安十三年(公元208年),改司空为御史大夫,职掌稳定,不领御史台,与前代御史大夫仅仅是称呼不异罢了。

Tip:拒接垃圾,只做精品。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。
X